环评人

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环评之家 > 环评故事

环评故事

环评人,必须为自己自豪

2022-08-24环评故事
还是决定要写一篇《我与环评的故事》,写给自己,也写给年轻的环评人。一抬眼,仿佛看到1994年的夏末,一个年轻的身影随着陈老总走进环科院8楼办公室……于是开始了十年的环评磨炼。说是磨炼,其实真正负责
 

还是决定要写一篇《我与环评的故事》,写给自己,也写给年轻的环评人。

一抬眼,仿佛看到1994年的夏末,一个年轻的身影随着陈老总走进环科院8楼办公室……

于是开始了十年的环评磨炼。说是磨炼,其实真正负责的项目并不多,但偏向挑战和猎奇的个性,会初生牛犊不怕虎,主动申请挑战工程分析;会在一字一句研读导则时,发现原来导则并非圣经,也有逻辑矛盾之处;会在主任工程师讨论技术难题时,萌生为啥不让年轻同志一起出出主意的想法……于是肩挑了院里第一个区域环评的竞标项目。若说,这一段经历的最大收获是什么,那就是学会了脚踏实地。一个环评工程师,如果不能做到一次环评半个行业专家,那你做二十年、三十年环评,也将永远只是个搬运工。

早时从事环评工作,用现在的眼光来看,是幸福的,既有研究工作的性质,也会因此受到尊重。

于是又开始了另一个十年,迎面承担环评部门管理。这一时期,正是环评迈入法制建设、导则标准体系建设以及审批程序建设的成熟期。这样的体系进步给了环评人更明确的工作边界和技术规范支持,但从某种角度,也将环评人带入了最“艰难”的时期,只有身在其中,你才会有深切体会。个人不再深入每个工可报告的研读,转而面对的是部门一个接一个的烫手山芋,甲方的迫切、专家和管理部门的灵魂拷问,你会感到痛苦,痛苦团队人员技术参差不齐,痛苦技术储备跟不上管理要求,痛苦我们承担了因政府管理体系不完善带来的间接负面影响……

人不在痛苦中倒下,就得在痛苦中站起。技术储备、队伍建设成了每年工作的主旋律。碰到一个难题,就啃一块骨头,重点行业评价要点、VOC源强核算、风险源源项估算、大气嗅阈值研究、污水处理厂臭气评价和防护距离计算、水源地风险防范、产业园区规划环评编制规范……就这样承载着我们每一个步伐。在负重前行中,在自我救赎中,体会着痛并快乐的感觉,有因保障重大项目收到感谢时的欣慰,有因攻坚克难后松了一口气的舒畅,也有因支撑出台了多个行业排放标准时的自豪。谁说“环评、环评,随便评评”?谁说环评严谨不足?谁说环评人没有科研精神?作为生态链最底端的环评人,一直顽强而自信地奋斗着……

马上又是一个即将满额的十年,环评机构改革、环评制度重大转向在此期间滚滚而来,环科院首当其冲,干了一辈子的职业刹那间濒临悬崖峭壁。庄子说“毁也,成也;成也,毁也;万物复通为一”,辩证的思想指导我们,内化转型虽痛苦,顺势而为才能有更好的发展。上帝也真是个有趣而诚信的主,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,的确没忘了为你再打开一扇窗。于是,在战略环评和“三线一单”的摸爬探索中,我们重拾信心、更上一层楼。

虽说“三线一单”在衔接环保领域其他相关制度、破解基于环境承载力的总量控制等方面仍需长足探索,但我们看到环评在参与宏观决策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,就是这样的步伐,为环评人树直腰杆打足了底气,也让大家看到了环评改革的希望。当整个行业领域的方向越走越宽时,也是人们的职业自信越来越强时。

在这近三十年里,我们经历了环评从萌芽到技术体系日臻成熟,从项目环评、规划环评到战略环评和“三线一单”,感受到了社会对环评的态度由嗤之以鼻到倾身聆听。对于环评的爱恨情仇,难以言说;但,哪怕现在已不再从事项目环评,看到年轻孩子们在从事自己既往工作时的迷茫和痛苦,心中自有心疼,想着要给与他们鼓励,因为我们环评人一直都有着应该有的自豪和自尊。

去年年底,在决策咨询奖答辩会最后,望着满满一圈各委办局领导,作为环评相关研究课题的负责人,我这样致辞:最后,我要郑重感谢各位领导。今天,我站在这里,代表的不仅是我们这个研究团队,我代表的是我们上海所有从事环境评价的工作人员,包括技术咨询人员,也包括管理部门。环评是一项预防性工作,代价最小、成效巨大,但由于它所发挥的作用是隐形的,所以大家在日常工作中不太容易有自我成就感。今天,能有机会站在这里,就是大家对我们环评人最大的鼓励。

是的,我要说:

我们环评人必须要为自己自豪,我们国家的环境质量改善,有我们环评人点点滴滴的奉献,环评所做出的贡献,不差于环保规划、不差于污染治理、不差于环保督查……

我们环评人必须要为自己自豪,中国整体社会民众的环保意识提高,有我们环评人不可磨灭的贡献!它早已融在了每一次公众参与工作中,融在了每一次与企业就环评措施的讨价还价中,也融在了一个个重大项目的听证会中……

 

 

作者:鲍仙华

上海环境科学研究院

文章评论